电话:
021-67610176传真:
转眼间9月份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个月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呢?小编根据本月新闻的热度、点击量、研究领域筛选出了本月的重磅级研究*0,供大家学习交流。
【1】Cell:科学家在机体肠道中发现长寿巨噬细胞
doi:10.1016/j.cell.2018.07.048
巨噬细胞是一种能够破坏细菌和其它有害病原体的特殊免疫细胞,近日,一项刊登在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小鼠肠道内的某些巨噬细胞能够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这些长寿的巨噬细胞对于胃肠道内的神经细胞的存活非常重要,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理解肠道,乃至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扮演着“吃豆人”的角色,其作为白细胞,能够通过吞噬的方式来清除外来物质,除此之外,其还能为机体不同组织提供关键的生长因子并促进组织生长发育,使其能够正常发挥功能。在肠道中巨噬细胞功能的正常非常重要,其必须能够正确有效地区分有害细菌、无害细菌和关键的营养成分。
【2】Cell Metabol:吃得少会让你变得更加健康 或许是肠道菌群在发挥大作用!
doi:10.1016/j.cmet.2018.08.005
卡路里摄入量较低的小鼠或许寿命更长、更加健康和苗条,近日,一项刊登在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研究者表示,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机体的肠道菌群以及其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模拟热量限制的化合物或许能转化成为肥胖疗法。
将卡路里摄入量降低40%或许对动物机体健康就能产生有益的效应,即动物的寿命更长、血糖水平下降更快以及机体能燃烧更多脂肪;而能给机体带来这些有益改变的或许是肠道菌群的功劳。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长达30天的卡路里限制,结果发现小鼠机体的棕色脂肪水平增加了,而棕色脂肪时机体燃烧脂肪的一种脂肪组织,其能够帮助促进体重减低;更有意思的是,当研究者将从卡路里限制(热量限制)的小鼠机体中的盲肠微生物群转移到在无菌条件下生长的小鼠机体后,这些小鼠机体的棕色脂肪水平出现了增加,而且在其正常饮食状况下这些小鼠依然很苗条,因此微生物组所带来的改变似乎能给小鼠带来一定的健康益处。
【3】突破认知!学业有成难道真的是天生注定?
doi:10.1038/s41539-018-0030-0
父母总是担心他们的孩子是否会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但他们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很多成功所需要的东西。德克萨斯大学*分校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of Learning》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解揭示了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后一天,基因对学业成功的重大影响。
多年来,研究将教育成就与生活轨迹联系起来,例如职业地位,健康或幸福。但如果在学校表现良好可以预测更好的生活结果,那么什么能够预测某个人在整个学校的表现如何呢?
“大约三分之二的学校成就差异可以通过儿童DNA的差异来解释,”UT*人口研究中心的心理学博士后研究员Margherita Malanchini说。 “但人们对于这些因素如何促成个人加班的学业成功知之甚少。”
【4】两篇Cell解读益生菌的健康效益:益生菌或许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有益
doi:10.1016/j.cell.2018.08.041 doi:10.1016/j.cell.2018.08.047
从巧克力、腌菜、洗手液,再到婴儿配方奶粉,我们在很多东西中都能发现益生菌的存在,而且人们常常会购买很多益生菌补充剂来帮助增强消化道的健康,但近日刊登在杂志Cell上的两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传说中的益生菌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有效。
通过对人类肠道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者发现,很多人的消化道会抑制益生菌的在其胃肠道内的正常定植,此外,通过摄入益生菌来平衡抗生素或许会减缓正常肠道菌群和肠道基因表达回归至自然状态。来自魏兹曼科学研究院的免疫学家Eran Elinav表示,尽管目前很多关于益生菌背后的研究资料都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目前人们对益生菌给予了大量支持,我们就想通过研究来确定诸如我们在超市买的益生菌是否会像想象中在机体胃肠道中定植,以及这些益生菌是否会对机体宿主产生任何有益效应,研究者发现,很多健康的志愿者实际上会对这些益生菌出现耐受,即这些益生菌无法在其体内定植,这就表明,益生菌或许并不应该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的“一刀切”补充剂,相反,应该根据每个人机体的不同情况来摄入。
【5】JAMA Psych:突破性发现!中国科学家开发出消除戒毒痛苦的新方法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8.2383
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将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应用于戒断初期的成瘾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戒毒过程中的痛苦、焦虑、失眠等症状,相关研究成果以短篇研究的形式刊登于杂志JAMA Psychiatry上,这项研究是社会工作与脑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进展,也为脑科学技术应用于司法领域提供了新的应用路径。
南京大学的研究者表示,中国目前在册吸毒人员超过200万,估计的总吸毒人数为1300-1500万。“毒难戒、瘾难除”有两大根源,一是产生的极度愉悦感难以摆脱,二是产生不断使用的需求和依赖,一旦戒断非常痛苦。对于吸毒者脱毒后的戒断症状,国内外一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仅有部分替代药物或镇静药物可以用以缓解治疗。合作团队在以往的工作中,已发现针对特定大脑皮层区域的非侵入经颅磁刺激,可以增强吸毒者的控制能力,削弱冲动和暴力行为,降低他们对毒的渴求,逐步摆脱对极度愉悦感的依赖。
【6】Nature:特殊抗体或能帮助开发出广谱性的HIV疫苗
doi:10.1038/s41586-018-0517-0
大约1%感染HIV的个体机体中会产生阻止大多数病毒毒株的特殊抗体,这些广泛作用的抗体或许为科学家们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了关键;近日,一项刊登在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HIV的基因组或许是决定抗体产生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很少一部分感染HIV的个体机体中会产生非常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并不会只抵御一种病毒亚型,而是会中和几乎所有已知的病毒,因此旨在开发HIV疫苗的研究人员就想通过深入研究来阐明影响这些抗体产生的特殊因子。
【7】Science:重磅!揭示T细胞命运决定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o2933
在病原体感染身体后,免疫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显著的且非常复杂的事件。一些称为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其他的免疫细胞迁移到抗体能够开始产生的淋巴结区域。通过细胞间接触和信号分子释放,大量的信号转导在免疫细胞中发生着。这些免疫反应的目标是破坏病原体和修复组织损伤。
在免疫反应期间,许多免疫细胞经历成熟而变成功能增强的细胞,从而使得它们能够以特定方式对特定类型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被称为“效应细胞分化(effector cell differentiation)”。
对一种称为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的免疫细胞而言,了解这种效应细胞分化机制可能是产生更好疫苗、帮助临床医生抵抗难以消灭的病毒、细菌或多细胞病原体和理解如何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
【8】EMBO J:揭开困扰科学家的百年难题!为何癌细胞会选择无效的方式生长繁殖?
doi:10.15252/embj.201899735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癌细胞中观察到了一种奇怪的行为,即癌细胞更喜欢利用低效率的通路来产生能量,正常细胞能够利用有氧糖酵解的方式使用普天堂来产生36个储存能量的ATP分子,而大部分癌细胞尽管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其也会选择开启无氧糖酵解的方式来产生两个ATP分子。
这就是所谓的沃伯格效应,该过程依赖于一类名为乳酸脱氢酶的特殊酶类,而其中的乳酸脱氢酶A(LDHA)是突出成员之一,抑制LDHA就能够阻断癌细胞产生其生长和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如何能更加有效地抑制LDHA,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能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药理学抑制剂。
【9】Science:重磅!你的直觉可能就是你的第六感!新研究发现肠道和大脑通过迷走神经直接连接在一起
doi:10.1126/science.aat5236 doi:10.1126/science.aau9973
doi:10.1126/science.aav4883
人类大脑通过电信号接收来自五种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信息。这些电信号沿着皮肤和肌肉下面的长长的神经纤维进行传输。
人体肠道上排列着1亿多个神经元---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脑。确实,肠道实际上与大脑之间存在着交谈。之前的研究已发现涉及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信号传递的肠道-大脑连接(gut-brain connection)是以激素转运为基础的,这种基于激素的信号传递大约需要10分钟。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更加直接的连接---迷走神经(vagus nerve)。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9月21日的Science期刊上。
【10】Cancer Cause Control:二甲双胍再发神威!可以预防肝癌!
doi:10.1007/s10552-018-1058-4
根据一项发表在《Cancer Causes & Control》上的研究,一种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许可以防止病人患肝癌。
在这项研究中,Harvey J. Murff博士及其同事发现服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病人比服用其他药物的病人患肝癌的概率更低。尽管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二甲双胍和某些种类的癌症发病率降低有关,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都受到治疗时间不同、混杂因子(如BMI和血糖控制)等的差异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仔细地控制了这些因素,他们的研究数据来自于国家退伍军人健康管理数据库。他们发现除了与肝癌发病率降低有关之外,使用二甲双胍和其他10种实体瘤的发病率无关。(生物谷)